概述
时间过得真快,转眼马上就十五岁了,初二也快结束了。十五年的人生,不多也不少,算下来大概也就剩下五个十五年左右吧。
回头看这十五年,有开心的,也有难过的,但我不觉得后悔。那些经历都是自己的,都是成长的一部分。
性格
这里就不谈什么 MBTI 了。
我算是个完美主义者,有点强迫症,做事喜欢把细节做到最好,不太能忍受留下瑕疵。领导能力还可以,做事认真负责,习惯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平时不太爱说话,不喜欢社交,和陌生人在一起会紧张,属于典型的宅男类型。这样的性格从小学开始就有了,到现在也没怎么变。
有时候会觉得,自己有点像 折木奉太郎——冷静、理智、沉默(当然,并不是刻意模仿他),但其实内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我更喜欢安静的环境,也愿意花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比如看书、写代码、或者玩游戏。
虽然如此,身边还是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。只是我更习惯独处,很多时候也觉得,保持距离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直到今年三月,在一次县里的活动中,我才第一次遇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方面的知己,而前不久,在我发的一条知乎回答下,也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联系了我,我们相隔一千八百多公里,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“千里共知音”。
世界上总有一些人,在某个你未曾注意的角落,和你一样热爱着某件事。
学业
总体来说,学习还算顺利。虽然我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县城,人才流失得厉害,但这里的成绩也不算差。小学时成绩不好,主要是因为学校条件不太好,老师也不够专业。刚上初中时,觉得学习压力挺大,尤其是遇到难题的时候,常常不知该怎么解决。
后来通过努力,考上了县里的直升班,成绩渐渐稳定下来。虽然还不算特别优秀,但至少比以前好多了。现在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考上211大学。觉得只要努力,梦想其实没那么遥远。
生活中也学会了给自己找乐子,比如读书、听音乐,玩游戏,都能缓解压力。虽然路还长,但我愿意一步步走下去。
OI(竞赛)
我接触电脑和编程算是比较早的,但真正接触 OI 却非常晚,直到今年二月份才开始了解。刚开始接触时觉得有些难,很多知识和思维方式都不熟悉。
不过我没有放弃,而是下定决心要赶上来。每天都会抽时间学习算法和练习题,慢慢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技巧。虽然起步晚,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,还是有机会追上别人的。
学习 OI 理由其实很简单,就是为了混个强基计划。毕竟我也清楚,这项竞赛对将来就业或者实际应用来说帮助并不大,更多的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而已。
学了很多
这是我至今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。
这里说的不是文化课,也不是OI,而是纯粹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。
从二年级开始,我接触并学习了很多编程语言,根据掌握程度大致分成几个层次:
- 十分熟悉的第一批:
- C++
- HTML
- Markdown
- 比较熟悉的第二批:
- Python
- CSS
- 没有深入研究的第三批:
- JavaScript
除了编程语言,我还掌握了不少工具软件:
- 十分熟悉的第一批:
- Unreal Engine 5
- Office 全家桶
- VMware Workstation Pro
- 比较熟悉的第二批:
- DaVinci Resolve
- Adobe Photoshop
- Adobe Illustrator
- Adobe Premiere
- Blender
- 没有深究的第三批:
- FL Studio 2024
还有操作系统:
十分熟悉的第一批:
- Windows 11
- Arch Linux
- Windows 10
- Ubuntu
- Windows 7
- Windows XP
比较熟悉的第二批:
- macOS
- Debian
- Manjaro
- Fedora
没有深入研究的第三批:
- 除了 macOS 以外的其他 Unix 系系统
还有装机、当垃圾佬这里就不说了。
学到的东西不少,也让我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丰富和有趣。这条路还很长,但每一步都让我更靠近自己想要的目标。
一些网站
开发了很多有趣的网页,这也是我最自豪的部分。
娱乐
我的娱乐方式很简单,归根结底就三种:动漫、电影、游戏。
动漫看得不多,不算核心爱好,但还是看了一些喜欢的作品:
其中《冰菓》《春物》《夏日口袋》这类青春与感伤交织的题材,我尤其喜欢。它们给人一种淡淡的共鸣感,像青春期里的一场漫长的午后梦。
但电影才是我真正的心头好。看过的电影已经超过300部,每一部都像是一段独立的旅程,让人穿越时空、体验他人故事。比较喜欢的作品包括:
-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
- 肖申克的救赎
- 绿皮书
- 宫崎骏系列
- 新海诚系列
- 猫鼠游戏
- 泰坦尼克号
游戏则是另一种沉浸式体验方式。没有太多竞技成分,更多是追求剧情、氛围与画面之美。以下是一些我喜欢的游戏(只列了部分):
游戏玩的不多,但偏爱剧情沉浸。尤其喜欢《死亡搁浅》的孤独感、《孤岛惊魂5》打教徒打上瘾,还有P社那种一玩一天的历史模拟。
旅行
去的地方不多。
济南本地的趵突泉、大明湖不算,那也只剩上海了。对我来说,上海是个既现代又有历史感的城市,高楼大厦和古老弄堂交织在一起,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。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,被外滩的夜景震撼到了,霓虹灯映照着黄浦江,真的很漂亮。
山东人没爬过泰山,这一直是我的遗憾之一,计划以后一定要去挑战一下。
本来这个暑假准备去东京和千叶Chiba,护照都办好了。一直很期待去感受一下日本的文化和美食,比如秋叶原的动漫气息、浅草寺的古风、还有圣地巡礼。但因为最近买了电脑,旅游经费花光了,只能暂时把梦想放一放。
不过,旅行对我来说不仅是去看风景,更多的是一种放松和增长见识的方式。未来有机会,我想去更多地方,体验不同的文化,开阔眼界。
遗憾
遗憾也不少。
我后悔没有早点接触 OI,错过了最合适的起点;
我后悔初一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英语上,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热爱的计算机;
我后悔小时候没有去学钢琴——也许,如果那时坐在琴凳上,我今天就不会坐在键盘前敲代码了。
但如果真是那样,我宁可一辈子没学过钢琴。
……
不过,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。
人生还长,重要的是,目光始终向着前方。
展望
我有很多梦想,现实的、遥远的、热血的、温柔的。
比如说:
想在某个夏日傍晚,走在涩谷的人海中;
想考上一所 211,NOIP 拿下一等;
想让 B 站的关注数字,从零涨到一千;
想有一天,能入职微软、英特尔或其他那些曾经只能仰望的地方。
还有一些更遥远一点的:
东京大学的留学生宿舍;
高考后收到某 985 的录取通知书;
NOI 银牌闪闪发光;
B 站十万粉丝的直播间灯火通明。
梦想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实现它
——而是让我们有理由努力活在今天。
……
这篇文章酝酿了一周,从构思到落笔,从删改到定稿,几乎每一段都写过不止一遍。
它记录的是我,一个普通中学生的喜怒哀乐、梦想与遗憾。
补充一句:
全文未使用 AI 辅助撰写(哪怕是润色),只为保留这篇自传最原始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