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学习了《唐雎不辱使命》这篇文言文。以下是课文原文:
唐雎不辱使命
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”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善;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!”秦王不说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。
秦王谓唐雎曰:“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不听寡人,何也?且秦灭韩亡魏,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以君为长者,故不错意也。今吾以十倍之地,请广于君,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”唐雎对曰:“否,非若是也。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,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
秦王怫然怒,谓唐雎曰:“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?”唐雎对曰:“臣未尝闻也。”秦王曰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唐雎曰:“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?”秦王曰:“布衣之怒,亦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尔。”唐雎曰: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此三子者,皆布衣之士也,怀怒未发,休祲降于天,与臣而将四矣。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,今日是也。”挺剑而起。
秦王色挠,长跪而谢之曰:“先生坐!何至于此!寡人谕矣:夫韩、魏灭亡,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,徒以有先生也。”
真实性?
首先,根据秦王的表述,此时秦已经“灭韩亡魏”,根据《史记·卷十五·六国年表》记载,魏国于 B225 被秦所灭,韩国于 B230 被秦所灭。也就是说,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 B225 以后。另外,在《资治通鉴·第七卷·秦纪二》中记载:
荆轲至咸阳……荆轲奉图以进于王,图穷而匕首见……而秦法,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。
荆轲刺秦,发生在 B227,是早于唐雎的。也就是说,唐雎是不可能“挺剑而起”的。况且,荆轲面见秦王尚且需要图藏匕首,唐雎何以能带剑面见秦王?
所以,我们可以猜测,这个故事大概是汉人为了贬低秦而篡改的。对于安陵国的结局,我更倾向于《资治通鉴·第七卷·秦纪二》的记载:
王使人谓安陵君曰:“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。”安陵君曰:“大王加惠,以大易小,甚幸。虽然,臣受地于魏之先王,愿终守之,弗敢易。”王义而许之。
秦王的大义使安陵国延续下来,显然是可信的。并且这种事之前也发生过。《史记·卷三十七·卫康叔世家第七》记载:
元君为魏婿,故魏立之。元君十四年,秦拔魏东地,秦初置东郡,更徙卫野王县,而并濮阳为东郡。二十五年,元君卒,子君角立。 君角九年,秦并天下,立为始皇帝。二十一年,二世废君角为庶人,卫绝祀。
B241,卫国名存实亡;B209,卫国彻底灭亡。卫国在形式上从公元前241年起被秦国控制,但其君主仍保有名义上的地位,直至公元前209年才彻底灭亡。所以,安陵国得以存续是可以讲得通的。
if 线
我们假设这个故事是真实的,设想一下会发生什么?
首先,秦国在征伐六国时手段极其残忍。《史记·卷五·秦本纪·第五》记载:
四十七年,秦攻韩上党,上党降赵,秦因攻赵,赵发兵击秦,相距。秦使武安君白起击,大破赵于长平,四十馀万尽杀之。
长平之战中,秦军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,可见秦国在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仁慈。
如果唐雎真的在秦王面前拔剑怒斥:
秦王的反应极可能是暴力的。历史上,秦王面对威胁和背叛从不手软,荆轲刺秦的例子就说明了,即便行为者表面礼貌,仍会被直接处死。唐雎如果试图“面谏”或用剑威慑秦王,秦王不可能因为臣子勇敢而罢手,安陵国几乎必然遭到屠城。文中唐雎挺剑而起、震慑秦王,这显然是文学化夸张,是为了凸显士人的勇气、智慧和忠诚,而非历史真实。
因此,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推演,故事中的“面谏成功”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。安陵国的存续,更可能是依靠秦王的政治策略和大义,而非单靠士人的勇气。
因此,我们几乎可以肯定,这个故事应该是汉人改出来的。如此描写嬴政,显然最能激起民众之愤怒。并且,文中提到三个典故:专诸刺王僚、聂政刺韩傀、要离刺庆忌,这是士人成功刺杀的案例,但是唯独没有提到最有名的荆轲,可以理解为鼓励来鼓励反秦者。
唐雎的故事明显夸张,很可能是汉人为了贬秦而加工出来的。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会干的事,引导民众情绪,引起民众愤怒,宣扬自己的“正统性”。
感谢您的耐心阅读!来选个表情,或者留个评论吧!